時代巨變,我國制造業該何去何從?
2021-3-4新聞
消費升級還是降級?制造業的方向選擇
中國用短短4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近300年的四次工業革命歷程。40年誕生了一大批成功的企業,盡管有風風雨雨,但是總有一部電梯在托著大家上行,這就是中國的快速工業化進程。
當前,對處于快速工業化后期階段的中國企業來說,產能過剩已經是普遍現象,而傳統制造業領域幾乎已經不存在“藍海”。當遭遇國內消費需求不足或海外出口嚴重受阻時,產能過剩帶給企業的壓力則會更加緊迫。
多年前,同樣經歷過產能過剩階段的西方發達國家制造業,通過升級研發、設計、品牌等軟價值創造能力,化解了這一難題。例如,在服裝、運動鞋等行業,耐克、阿迪達斯等大牌運動服裝企業很早就開始將重點放在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等利潤更高的部門,而生產加工則委托給位于東亞的制造企業;在電子消費品行業,著名的蘋果公司主要負責蘋果手機、iPad(平板電腦)等產品的研發、設計和銷售,生產環節則委托給全球上百個零部件企業和富士康這樣的整機組裝企業;在生物制藥行業,默克、輝瑞等國際制藥巨頭也越來越多地將資源投入到研發環節,而將生產委托給位于印度、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制藥企業。
如今,中國制造業也發生了類似的分化。一方面是擁有獨立研發、設計、品牌、流量、體驗等軟價值的先進制造業企業,如華為、海爾、美的、李寧等,不斷地用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價格隨著產品升級越來越高,市場持續擴大;另一方面是無數制造、裝配、加工環節的企業,為了爭奪訂單而不斷壓低成本,有的長期為海外提供代工而逐步降低利潤,有的轉而嘗試用低廉的價格滿足消費者的基本物質需要,近年來,在中國消費者“拼多多”購物狂歡的背后,就是這些廉價商品的生產企業找到的薄利多銷的生存道路。
有人把這種消費升級和消費降級并存的現象叫作“消費分級”,其本質含義是:單純制造業環節生產的商品價格越來越低,而擁有研發、設計、品牌、流量、體驗等軟價值的制造業商品價格卻越來越高。面對消費分級,中國的制造業如何轉型?是致力于以高效率、低成本的生產來滿足越來越廉價的基本物質需要,還是用研發、設計、品牌、流量、體驗來滿足人們追求高品質生活的精神需要?
選擇前者,道路會越走越窄;而選擇后者,道路會越走越寬。不管是華為手機還是蘋果手機,它們的軟價值都遠遠超過50%,在價值構成上已經不同于傳統制造業。當一個產業的產品或服務價值中有50%以上是軟價值的時候,我們把這個產業叫作“軟產業”。那么“奔向了更廣闊的天空”的軟產業價值創造能力還在制造環節嗎?制造業企業的創新與轉型,是繼續研究制造、裝配、加工的規律,還是轉而學習研發、設計、品牌、流量、體驗等軟價值的創造規律呢?
增長天平失衡,新的增長點在哪里
短短的40年時間,中國有幾億人口從農村遷徙到城鎮就業、居住和生活。快速城鎮化也帶動了房地產、建筑材料、裝飾裝潢、家電、餐飲服務等幾十個產業的迅猛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富豪榜上位居前列的很多都出自這些行業。然而,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城鎮化階段過后的財富排行榜上,哪里還有與房地產相關的企業?
如今,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0%,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江蘇、浙江等省市的城鎮化率已經超過70%,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已經進入后半程。如果快速城鎮化的高峰已經過去,曾經的主要支柱產業房地產業必然會進入減速階段,與此相關的鋼鐵、水泥、建筑、建材、家電、裝飾裝潢等幾十個高光時代已過的行業必須面對艱難的創新與轉型挑戰。
在快速工業化和快速城鎮化互相促進、雙輪驅動的40多年里,中國的經濟增長總體是具有很大普惠性的,各個地區、各個行業都是經濟增長的受益者。與此同時,美國過去20多年的經濟增長則主要發生在東海岸的紐約、新澤西、波士頓,西海岸臨近硅谷的加州、西雅圖等少數城市地區,以電子信息、傳媒、娛樂、生物醫藥等新產業引領的企業快速增長,而很多中西部地區的傳統產業陷入長期低增長困境。由于上述增長的不平衡,美國中產階級人口占比已經從高峰時的70%下降到50%。
如果未來20年中國的經濟增長也是主要圍繞幾大都市圈展開的、新經濟引領的經濟增長,那么那些遠離大都市圈的地區、那些與新經濟關聯不密切的傳統服務業,恐怕也將迎來長期低增長的階段。可以想象,有多少曾經繁榮的中小城市的傳統服務業即將面對艱難的創新與轉型!
傳統產業的破繭新生
除了發展這些軟產業,也應該更重視發展傳統產業,尤其是制造業。無論是知識產業、信息產業、文化娛樂產業、新零售、新金融等行業的快速成長,還是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服務業的技術進步,雖然都壓低了制造業在經濟中的占比,但并不妨礙制造業的增長,而且這些軟產業的發展還推動了制造業產值的提高。
不僅如此,傳統制造業,甚至傳統農業和傳統服務業都可以通過研發、設計、品牌、流量、體驗等軟價值創造獲得新的成長空間。只要認清未來新需求的方向,掌握用軟價值創造新需求的創新和轉型原理,未來經濟發展的空間就將無限廣闊。
以傳統制造業為例,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與IHS咨詢公司的報告顯示,20世紀80年代初,一輛轎車的電子系統只有5萬行程序代碼,而現在高端豪華汽車的電子系統有6500萬行程序代碼,提升了近1300倍。目前,汽車軟件的價值僅占汽車總價的10%,而摩根士丹利估算,未來自動駕駛汽車60%的價值將源于軟件。這樣看來,未來的制造業還會有更多的價值體現在研發、設計、品牌等方面,就像奔馳汽車的前總設計師所說的:“我們銷售的不是汽車而是藝術品,只是碰巧它會跑。”同樣,特斯拉銷售的也不是“跑得快”,而是環保、時尚和智能化;可口可樂銷售的也不是糖水,而是冰爽、時尚的感覺,以及與漢堡、薯條一起構成的某種文化和生活方式……
零售業從最初的“行商坐賈”,到以百貨公司為主要形式的近代服務業,再到以倉儲式超市、大賣場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直到以亞馬遜、淘寶和京東為代表的傳統電商出現,極大地提升了人們獲得商品的效率,網絡零售整體的比例也在不斷提升。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網絡零售額占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5%,2020年上半年這一占比已經逼近30%。
就在人們一度認為零售業的創新已經接近極限時,拼多多、電商直播、流量帶貨等新形式噴涌而出,物品的“獲得”不再是人們享受零售服務的唯一或者主要目的,顧客的情感體驗被放在最高位置——人們為了社交而購物,為了情感打動而購物,為了證明自己而購物……真正的新零售時代正在到來,零售業全面打開了新的服務和增長空間。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中國電商直播超過1 000萬場,活躍主播人數超過40萬,觀看人次超過500億,上架商品數超過2000萬。
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們不斷升級的需求把歷史的車輪推到了今天,不管是傳統農業、傳統制造業,還是傳統服務業,在基本物質需要已基本滿足的年代,如果不能再靠“練內功”、降成本來謀生存,那么其轉型的方向和創新的方法本質上都是同一個問題,即如何創造更多軟價值來滿足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
奔向新需求的廣闊空間
在以軟價值為主體的制造業方面,新的應用場景、新的需求空間正在被逐漸打開。面對5G時代的到來,很多受計劃經濟思想影響、做產業規劃的人對5G的前景表示懷疑和困惑,因為他們規劃和設計不出應用場景——這實在是杞人憂天,市場的力量自然會創造出應用場景,并創造出對自身的新需求,計劃經濟和產業規劃從來就解決不了這些問題。
回想一下,在2007年蘋果公司推出智能手機的時候,誰能夠想到智能手機和3G、4G技術會在若干年后催生微信、互聯網約車、共享單車、短視頻、線上會議、線上辦公等應用場景?如今,5G、物聯網、人工智能、創新藥等一大批軟價值驅動的新供給正在形成,以5G智能終端、智能交通工具等為載體的各種新應用場景、新需求即將大規模涌現,以軟價值創造為主體的制造業將繼續創造新的財富神話。
在信息軟產業方面,大數據、云計算、社交網絡、流媒體等行業未來的成長空間也不可限量。100年來,全球財富排行榜上位居前列的曾經是鋼鐵企業、汽車巨頭、化工巨頭、房地產企業,而現在大部分都是信息產業。以谷歌、臉書、阿里巴巴、騰訊為代表的信息產業巨頭的軟價值創造能力不減,拼多多、TikTok等依靠算法取勝的新型信息企業迅速崛起,這些企業創造價值的方式基本不消耗自然資源——其價值源于數據和算法,源自人們的創新思維,供給和需求的空間都是無限的。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35.8萬億元,占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6.2%。根據中國科技網和微熱點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報告,到2025年,中國5G市場規模可能達到1.1萬億元,占GDP的3.2%;到2030年,將產生800萬個就業機會,實現2.9萬億元的經濟價值。
在知識產業方面,教育培訓、咨詢智庫、科技研發、會議論壇、出版傳媒、知識付費等業態還會繼續擴張。圍繞著知識的不斷創造、傳播、應用,知識產業在幾乎不消耗自然資源的前提下,同樣用創造性思維滿足人們豐富的精神需要。艾瑞咨詢測算,中國視頻會議市場規模將由2020年的161.5億元上升至2023年的218.9億元,云視頻會議系統與硬件視頻會議系統分別將實現24.8%與9.3%的復合增長率。摩根士丹利發表的職業教育專項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服務業的增長和制造業技能升級需求將推動職業教育市場的成長,預計2030年前,中國非正規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市場每年將增長8%,規模預計從4000億元擴大到8700億元。
奧緯咨詢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K12教育培訓行業市場規模已經突破8 000億元,2017—2019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30%。中國的知識付費市場仍有相當大的增長潛力,2023 年有望接近170億元的規模。
新需求的另外一個重要拓展領域是文化娛樂產業。除了傳統的體育競技、主題公園、電子娛樂,各種新娛樂產業層出不窮。美國作為世界公認的文化傳媒產業大國,其電影、電視、音樂、文學和游戲等文化娛樂產品在2017年的產值就高達6萬億美元,占其GDP的31%,占世界文化娛樂產業產值的43%。與之相對應,2018年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4.12萬億元,僅占GDP的4.48%。
考慮到前幾年中國電影票房曾經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長,互聯網用戶規模達到8.5億人,在線音樂、文學用戶規模達4.32億人,文化娛樂產業新需求創造空間似乎是無限敞開的,問題是我們用什么樣的價值創造方法來開發和創造新的需求。
此外,在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年代,旅游、健康、養老、新零售、金融科技等各種高端服務業也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以新零售為例,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當傳統零售業嚴重衰退的時候,各種以互聯網平臺、直播平臺為代表的新零售卻高速發展。它們不僅具有傳統商業的“商品可得性”的價值,而且比傳統零售增加了更多便利性、快捷性,以及更好的體驗、評價和互動功能,從而增加了零售業的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