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造”成為必然選擇
2021-3-18新聞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作用已經顯現,在機械逐步替代人類作業的基礎之上,制造業在未來10年內終將步入“分散化”生產的新時代。為深度參與世界市場的競爭,利用數字化轉型實現國內制造業由“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升級和轉型,變成了一種必然的選擇。
過去30年,中國制造業的規模增長了18倍,達到了26.9萬億美元。這組數字反映在具體的產品中,就是全球80%的空調、90%的個人計算機、75%的太陽能電池板、70%的手機和63%的鞋子產自中國,為數眾多的中國企業參與到每一個制造領域的競爭之中。
然而,面對“雁陣模式”帶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以及因全球制造業價值鏈“縮短”而帶來的高端制造企業回流,中國制造業卻正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并且,背負著40%的GDP,直接提供了1.3億個工作崗位的中國制造業,面對這場變局所能選擇的只能是負重前行。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相關研究顯示:幾乎所有商品生產價值鏈中的貿易強度(即總出口與總產出的比率)都有所下降。全球制造業價值鏈正在呈現出“縮短”的態勢,這讓“逆全球化”趨勢暗流涌動,一些國家也借此推動高端制造業“回流”。
同時,“雁陣模式”讓勞動密集型產業從發達國家向欠發達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梯次轉移。而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消失,以及勞動力工資水平提升,越來越多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遷出國內,或者由沿海發達地區向中西部地區遷移。
另一方面,在制造產業內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覺得進工廠是一個“沒追求”的職業,為了賺取微薄的收入,在流水線上站十多個小時是90后、00后無法接受的。
此外,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作用已經顯現,在機械逐步替代人類作業的基礎之上,制造業在未來10年內終將步入“分散化”生產的新時代。這樣,為深度參與世界市場的競爭,利用數字化轉型實現國內制造業由“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升級和轉型,變成了一種必然的選擇。
中國制造企業的這種轉型和升級需求,把“新IT(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智能化轉型)”變成了一個風口。與傳統IT不同,作為推動企業在智能化時代發展的核心動力,“新IT”的內涵更為廣泛:企業智能化轉型需要的不再僅是硬件設備,而是包括物聯網設備、基礎設施和智能應用在內的全套解決方案。因此,一個成熟的制造業轉型方案,就不可避免涉及到“端-邊-云-網-智”五個方面,以及對應的顧問、實施、運維在內的全方位服務。
曾經,當整個歐洲深陷債務危機之時,德國卻憑借“工業4.0”的技術創新,通過極具競爭力的制造業讓經濟一枝獨秀。今天,新“IT”將成為中國制造業的破局關鍵。
我國“十四五”布局中,已經明確將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做為一項重要戰略,推動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制造業企業的數字化改造。同時,鼓勵數字科技企業與制造業企業開展合作。中國制造業的奇點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