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是科技趨勢與人類命運交叉之年?
2024-2-23新聞

王鵬 騰訊研究院資深專家
騰訊研究院最近發布了《影響2024年的十大科技應用趨勢》報告。我有幸參與全程的討論,并撰寫其中星地通信章節,分享一點個人的感受。
數實融合的趨勢
今年的科技趨勢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它們不再僅僅關注純粹的數字化技術,而是大多數都直接指向了真正的數實融合,尤其是物理空間價值的回歸。這并非是有意為之,而是專家們投票結果的客觀呈現。
高性能計算、尤其是異構計算融合,可以說是十個趨勢中唯一的純粹數字化能力,也是其他所有技術趨勢的算力基礎。云端與邊緣、CPU和GPU,帶來了近年來人工智能領域的持續突破,也看到了與尚未成熟的量子計算相融合的未來希望。
之所以選擇星地直連作為連接能力的代表性技術趨勢,是因為它代表著數字化連接能力發展的重點已經從追求帶寬回到了對物理空間的全面覆蓋,解決泛在通信,尤其是應急通信和物聯感知領域的痛點。而低軌星側能力的大幅增強,可能改變無線網絡覆蓋的基本邏輯和成本,這在SpaceX的星艦和二代星鏈衛星發射成功之前,還是被普遍質疑的方式??梢灶A見,新的泛在網絡也會催生大量新的軟硬件形態的涌現。
如果說腦機接口是解決人機交互帶寬瓶頸的終極之道,其實現仍然道阻且長,那么在Vision Pro的推動下,數字交互引擎和沉浸式媒體與空間計算技術,即將同步實現內容生產與感官體驗的革命性升級,大幅提升人機交互的維度和帶寬。即使蘋果尚不能結束VST(頭顯)和OST(眼鏡)技術的長期纏斗,但未來終端體驗的XR化已是基本共識。之前元宇宙概念的歸于沉寂主要是由于內容創作的成本與設備體驗的不盡人意,而這一輪在AIGC技術的全面突破之后,我們也許真的能在數字交互引擎和空間計算的賦能下,隨心所欲地創造和體驗數字世界。從“在線”走向“在場”,在虛擬空間構建仿真世界,對現實世界虛擬增強,實現真正的臨場感,是技術升級和演進的必然,也標志著對物理空間價值的重新關注。

多模態AGI 指向對豐富的物理世界的認知與交互。在自然語言理解能力突破之后,不到一年時間,我們已經看到代碼、圖像、聲音、視頻甚至3D等多模態AIGC技術陸續迎來突破進展,“多模態的對齊和融合 + 統一的編碼器和解碼器”已經接近實現。2月16日凌晨,OpenAI 突然發布了自己的首個文生視頻模型:Sora,大幅刷新行業多個指標,重新定義了多模態AI的技術極限,也標志著AI即將實現對物理時空的全面理解和認知。具身智能則更進一步,基于自主規劃、決策、行動、執行能力,在真實的物理環境下執行各種各樣的任務的計劃目標,使智能技術具備改造物理世界的通用能力。人形機器人的興起,也是在考慮具身智能對物理空間、尤其是人居環境的全面適配。為了克服目前各種機器人形態在物理空間中移動與服務的障礙,空間設計的全面友好與適配尚需時日,而人形則是滿足現有人居環境營造體系的最現實方案。
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虛擬電廠和基因計算,看似是幾個獨立的技術點,但其實是更加明確識別出數字技術變革帶來的物理世界物質和能量范疇的關鍵變化:
eVTOL是機器人、自動駕駛、能源等技術的融合應用,提升了城市交通的維度和效率。但其背后影響城市交通的更關鍵因素,則是基于數字技術實現的高效感知、認知與決策能力,高頻調度各種自動設備。未來,城市中的自動設備和機器人超過人類數量之后,物理空間中會呈現更加豐富的人機行為模式。
Elon Musk、Sam Altman和Bill Gates最近都表達過對AI浪潮引起的能源需求的擔心,并都在用各種手段應對,包括儲能、能源互聯網、可再生能源、核能等領域。虛擬電廠是能源互聯網的核心,基于數字技術將多個分散的、不同類型的電源、負荷和儲能設施聯合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動態的、靈活的能源系統,以實現電力供需的平衡和優化。而這些是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真正成為能源主體的前提,最終將實現低碳與低成本能源,解決AI爆發帶來的能源瓶頸。
基因計算是數字技術作用于生物遺傳、尤其是人類自身的健康領域的關鍵,通過智能技術理解生物體的遺傳機制,對農作物改良、藥物研發以及個性化醫療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
命運交叉的未來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科技的飛速發展已經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相比之下,城市,或者說我們生活的物理世界的變化似乎更多地表現出一種惰性,以至于我們往往意識不到,城市正面臨著與100年前相似的轉折點,需要重新發明。
城市演進的過程并非水到渠成的自然發生,相反,它可能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抉擇的過程。正如卡爾維諾的《命運交叉的城堡》,無數偶然的故事匯集在一起,成就一個新的城市形態。正如一百多年前,汽車和電梯塑造了現代城市,而城市的選擇也成就了交流電系統上百年不可動搖的地位。
Bill Gates最近推薦了Vaclav Smil的《發明與創新:炒作與失敗簡史》一書。書中認為,1970年以后,人類科技的主要進展集中在電子信息領域,但與摩爾定律看似十分驚人的增速相比,人們生活的其他方面并沒有發生太大的進步?!耙粋€高能量、高生活質量的富裕文明不是建立在1971年以后的電子學基礎上的:電子的發展和擴散是受歡迎的、有幫助的、有價值的,但絕對不是根本的。這些現代文明的基本組成部分都不是建立在廣泛依賴固態電子的基礎上,事實上,不是建立在它的存在基礎上的:它的擴散使這些過程更容易管理、監測和改進,但它們在二十世紀末固態電子出現之前已經存在了幾十年?!蔽覀儺斍暗臅r代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般富有創新。事實上,他說,這顯示出“明顯的技術停滯和進展減緩的跡象”。
而Bill Gates對此書的評論是:“我認為斯米爾低估了人工智能領域的成就。過去兩年人工智能的進步,特別是大語言模型,讓我們所有人都嘆為觀止。事實上,我們開始看到一些早期跡象表明機器可以產生類似人類推理的能力——而不僅僅只是回答它們被設定要解決的問題。不止是快,人工智能還將變得聰明。當它實現研究人員所謂的‘通用人工智能’時,這將為人類在幾乎每個領域的問題解決提供令人難以置信的新工具,從治愈疾病到個性化教育再到開發新的清潔能源來源?!?/span>
的確,自從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全面爆發,到今年呈現出全面數實融合和回歸實體空間價值的科技趨勢,讓我們看到了數字技術再次真正改變人類文明形態的希望。西方大多數語言的“文明”一詞,都源自拉丁文的“Civitas”(意為“城市”)。路易斯·芒福德說過:“城市是一種特殊的構造,這種構造致密而緊湊,專門用來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技術的全面演進,會帶來文明形態的更迭,也一定會帶來城市形態與運行方式的升級。
最近幾年,我們看到國際上幾個典型案例,分別代表了通往未來城市的不同路徑,但每一個都充滿挑戰。已經中止的Google SideWalk Toronto,代表了科技公司全面改造物理世界的理想 ;豐田WovenCity則特別針對自動駕駛和機器人,探討物理空間的響應方式;馬斯克旗下的幾家公司,也在試圖以AI和核心,從信息、物質和能量角度同時改造世界;而沙特最新的the Line,雖然概念中點綴了新能源和各種智能技術,但一個體量超過常規幾個數量級的超高層建筑,本質上是用新技術把工業時代的城市形態推向極致。截然不同、甚至某種意義上截然相反的思路難免讓人困惑于何去何從。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判斷,即將到來的第三次浪潮,相當接近第一次浪潮社會的模式,看起來似乎是時光倒流。這一歷史性的變化所代表的并不是工業社會直線的延伸,而是方向的驟變——往往呈逆向發展。此轉變至少應和300年前的工業文明等量齊觀。所以很明顯,我們識別和理解科技趨勢,是為了對未來方向的正確判斷,防止南轅北轍。
結語
所有的技術趨勢都在預示著,規模和速度不再是發展的終極追求,而數字化帶來的計算與連接能力,終將在物理世界中發揮高效供需匹配的能力。這些都將對城市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推動城市形態和運行方式的升級。我們需要理解和把握這些趨勢,才能夠在未來的城市發展和技術方向選擇中做出明智的決策。隨著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曙光初現,在數字化和物理世界的交叉點上,我們將看到一個全新的、充滿可能的未來城市的誕生。
2024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我們科技趨勢報告中提到人形機器人、量子計算機、新型顯示、腦機接口、 6G 設備、智算中心、手機直連等都被列入關鍵技術和標志性產品?!兑庖姟吩诖蛟炜缃缛诤蠄鼍安糠?,也特別提到“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打造綠色集約的產城融合場景。”可見,城市空間和場景是前沿科技落地應用的最重要平臺和載體,技術、產業、城市與空間,幾個要素彼此緊密關聯而互相促進。城市將不再是單一功能的集合體,而是成為一個多維度、多層次、高度互聯的生態系統。政策制定者、城市規劃者、企業和公眾都需要積極參與,共同探索和實踐如何將這些技術融入城市發展,以實現更加和諧、包容和可持續的未來。
免責聲明:本文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刪除,謝謝!

End.
想了解更多產品信息、行業資訊
↓
新浪微博 - 視頻號 - 官網




分享、在看與點贊
只要你點我都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