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管廊
智慧管廊就是城市地下管道的綜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將電力、通訊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集于一體,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和監測系統實施規劃、統一設計建和管理,便于各個系統的管理和維修,可以有效杜絕由于個別系統的故障,給路面造成的破壞,也是保障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施“生命線 ”。
建設背景
在發達國家, 城市綜合管廊已經存在了一個多世紀,系統日趨完善的同時其規模也有越來大的趨勢。早在1833年,巴黎為了解決地下管線的敷設問題和提高環境質量,就開始興建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此后,英國倫敦、德漢堡等歐洲城市 也相繼建設地下共同溝。 1926 年以來,日本 、俄羅斯、西班牙 等國開始建設地下綜合管廊 。如今,建設供排水、熱力燃氣電通信廣等市政管線集中鋪的地下綜合管廊系統,已成為世界發達國家城市發展現代化·科學化的標準之一。
2015年7月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月2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擴大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城市綜合管廊將正式進入軌道,綜合智能城市管廊,即在綜合城市管廊隧道中,通過智能設備,起到對各個系統的智能檢測,通過物聯網或互聯網,系統將搜集到的信息自動進行分析并傳輸到主控制室,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處理,避免管廊各個系統出現故障,同時在綜合隧道中,智能系統監測信息各個系統共用,各取所需的信息,有效避免資源浪費。真正做到一個智能系統可以多個不同系統共用。
發展現狀
我國的地下管廊建設起步相對較晚, 但仍在一段時間內未能大面積推廣 ,其原因不是資金問題,也不是技術而是意識、法律以及利益糾葛所致 。綜合管廊建設的一次性投資常常遠高于管線獨立鋪設的成本, 如果綜合節省出的道路地下空間、每次的開挖成本對道路通行效率影響以及環境破壞來看 ,綜合管廊的成本效益比顯然不能只看投入多少。
近幾年 ,國務院高度重視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 2013年以來先后印發了 《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部署開展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作。根據測算,未來地下綜合管廊需建8000公里 ,若按每1.2 億元測算,投資規模將達 1萬億元。
建設理念
智慧感知:運用先進的傳感和傳輸技術,全面感知管廊關鍵信息,對影響管廊正常運轉的事故進行預警,實行超前控制。
智慧管理:利用云計算、虛擬現實和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建立統一的智能監管平臺,實現智慧化管理,提高運維效率。
智慧決策: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挖掘,結合邏輯關系模型,萃取其中的有效信息,為運維決策提供有效輔助,提升管理水平。
智慧管廊系統構架
智慧管廊系統主要由環境與設備監控系統、安全防范系統、通信系統、預警與報警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和統一管理信息平臺等幾部分組成。
系統建立基于物聯網的“管、控、營”一體化的智能管控系統,從數據采集、通信網絡、系統架構、智能聯動和綜合數據服務等方面的設計,解決了管廊監控與報警建設中存在著內部干擾性強、使用單位多及協調復雜的根本問題,大大提高了系統運行的可靠性和可管理性,提升了管廊基礎設施、環境和設備的恢復效率,進而實現了監控中心應用“五大系統,一個平臺,一根光纖,一組基站”即能對管廊內部設備的遠程管理與聯動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