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信息化?什么是數字化?數字化和信息化有什么區別?
2024-6-21新聞
一、信息化/數字化的概念
信息化、數字化按字面意思理解,這兩個詞的確代表了不同的含義。但是也不可否認,在目前我們可以接觸到的信息平臺來看。信息化、數字化很多時候都被混在一起了。
那么,既然今天要聊這個話題。我們得先把這兩個詞分清楚,通常我也不太建議看百科類的解釋,因為專業術語很多時候也不太好理解。我下面給大家舉例講解一下,保證都能輕松看懂。
以減肥做為例子:
“信息化”:買個體重秤,每天量體重,體重秤顯示的數值,就是信息化。
“數字化”:不僅記錄體重,還記錄你所有生理數據,模擬一個“數字化”的你,然后根據算法,給你一套針對性的減肥方案。這就是數字化。
再舉個生活中的例子:
“信息化”可理解為:是用電腦或者手機上的各類軟件來替代傳統工作。
“數字化”就是將工作過程進行數字量化,例如工作時長、產出等等,方便尋找更優方案。
二、數字化和信息化有什么區別?
1、信息化:“業務數據化”,先讓業務流程能被數據記錄下來。
信息化=“業務數據化”。即:讓企業的生產、采購、銷售過程,以及客戶服務、現金流動等過程中所產生的數據,在業務系統上用數據記錄下來。
核心和本質是運用計算機、數據庫等信息技術,實現企業的業務流程數據管理,典型工具是信息化系統,例如:報表工具、OA、ERP、CRM、SRM、PLM等。
2、數字化:“數據業務化”,用已累積的業務數據去反哺優化業務流程。
數字化=“數據業務化”。即:把信息化過程中,長期積累下來的交易數據、用戶數據、潛客數據、產品數據等,不斷整合融入到企業的經營管理中,通過數據發現問題/商機、用數據優化業務組合。
核心和本質是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實現企業的業務創新,其重點關注的是“數據驅動業務”,典型的工具是數據化系統,例如:低代碼平臺、BI工具、數據倉庫、數據平臺等。
在信息化階段,技術還是業務的支撐和協作工具。而數字化轉型的本質,是利用技術使業務產生創新變化,將技術與業務融為一體。所以,從技術與業務的協作關系上說,在數字化階段,技術是對業務起到引領、共創的作用。
總結:信息化是數字化的基礎,數字化是信息化的高階階段。
信息化解決的是效率問題,而數字化則是業務價值導向,也就是通常說的給業務賦能。數字化必定包含信息化且不能否定信息化,同時數字化轉型一定要返回到業務本身,因為數字化轉型本質上是業務問題,其與信息化又彼此關聯、彼此驅動。
如果上述的概念大家都能夠理解。那么回到二者之間最本質的問題,無非就是想搞清楚,企業究竟適合用什么“化“?
三、信息化——提高效率的直接路徑
其實現在幫助企業信息化的工具很多,而且很便宜,從即時通訊(釘釘、企業微信、飛書)、OA辦公(泛微、藍凌)、線上會議(騰訊會議、ZOOM)、云盤、文檔編輯等等。無論是“SaaS級服務”還是“私有化部署”都有著許許多多的廠商能夠提供各種支持。
所以對于現階段中國的企業來說,要想把常規工作信息化,其實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可能唯一的難點在于找到適合自己的信息化工具。
當然,目前還有一些工具目前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是企業基于自己摸索出來的管理模式,市面上的通用產品難以支持到這些定制化的需求,這時候的信息化需求,可能就需要企業管理者額外付出更多的成本,無論是自己組建團隊開發,還是委托乙方技術公司。
當然現在也有另一條新的路徑可以走,就是【低代碼】。
之前,我們在使用自己家的低代碼平臺(織信Informat)為一家企業設計信息化方案的時候,有總結出3個明顯的優勢:
1、 降本增效
據統計,低代碼開發在企業內部信息化的應用上的效率提升大概在67%左右,相當于1個人能夠發揮2-3人的人效。而開發完成后,測試和優化的周期也相應會大大縮短。所以相同的項目通過傳統編碼的方式來做可能需要3個月的時間,而低代碼預計1個月左右就能搞定了。無論是人力的占用還是時間成本,低代碼在降本增效方面都有著絕對的優勢。

2、 逐步落地
不用像過去的代碼開發一樣,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才能開始編碼。通過低代碼所見即所得,快速開發的特性。很多的業務實踐或者優化都可以在幾分鐘內開發出來,得到效果反饋。這會直接改變原有的企業數字化戰略計劃。讓數字化的整體規劃過程可以更加從容。不用擔心一旦開始開發很多東西就不能修改,不能回頭的問題。模塊化的開發模式,會讓整個業務變得更加靈活,更加能夠匹配市場的變化。
3、 全員參與
和傳統編碼必須得由IT人員參與的情況不同,對于一些基礎性的改動或者開發工作,通過低代碼平臺已經不需要IT人員“事必躬親”了,業務人員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通過平臺的配置項快速完成業務的變更和修改,在IT資源緊缺的公司,這種模式,會很大程度的提高員工參與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更好的推動企業數字化落地。
通過低代碼的模式,可以讓更多的企業低成本,低門檻的開啟自身的信息化之路。
四、數字化——精細化管理的前提
通過百度指數可以看出,“數字化”其實是三個詞中流量最大的概念了。我們也經常聽到“數字化轉型”這個說法。

其實數字化的目的在于:能夠幫助企業經營的各個鏈條產出詳細、全面的統計數據。然后經營者能夠根據這些數據,去調整生產經營策略,獲取更大的利潤。
所以數字化兩個關鍵點:數據記錄、數據分析。
相比信息化建設,數字化的落實看上去要難上一個level,因為要做到數字化,企業并不是簡單的買幾個系統就能完成的。真正推廣讓企業員工用起來才是最難的事情。需要企業員工能夠理解,自己這么執行的意義是什么。如果一旦中途有一個環節數據出現失真或者缺失,可能就會使得企業的數字化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想要實現數字化的平穩推進,就需要一款好用的數字化平臺,特別是像 織信Informat 低代碼這類具備足夠強的能力邊界的企業級低代碼平臺,能夠在企業數字化升級的進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企業級低代碼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必須要能夠成為支持企業各部門、各業務開展的信息化重要“支柱”,就像上圖一樣,能夠將各類業務系統無縫的銜接起來。

通過低代碼的靈活建設,可以解決傳統代碼開發需要一次性到位和數字化進程需要不斷調整的根本矛盾,讓企業的數字化建設可以一步一個腳印的穩步邁進。
所以,講到這里。無論什么化,都是朝著提高企業生產力、降本增效的目的去,一切還得以實際出發,切忌盲目跟風。